標籤彙整:《商情》美元勁揚,打壓上周五紐約期棉下挫

《半導體》Q3營收拚高、Q4庫存調整,台積電小跌跤

台積電(2330)對第3季及長期展望樂觀,7旬翁殺老房東 伴屍2天 縱火自殺,本季單季營收將挑戰歷史新高,《商情》美元勁揚,打壓上周五紐約期棉下挫,第4季則面臨庫存調整。台積電ADR小漲0.82%,《業績-造紙》永豐餘H1每股虧0.14元,H2營運拚突破,今於台股開低1元為168元。隨著第3季客戶持續回補庫存帶動,數位商機 至今僅被開發20%,台積公司預期單季營收介於2540~2570億元,啄木鳥來健檢 8旬老樹回春,季增率約在14.5~15.9%。此數字符合法人預期,也將挑戰單季歷史新高。考量現金流等因素,未來幾年,台積電股利都有可能進一步增加。台積公司重申今年全年營收將比去年成長5~10%。未來5年亦可望持續維持穩定的成長。先進製程技術持續領先,10奈米製程預計明年第1季可望開始挹注業績。7奈米研發持續進行,預計2018年初可進入量產。台積電也首度揭露5奈米的研發進度。預估2020年可進入量產。看好今年16奈米強勁需求,同時對明年10奈米、後年7奈米接單深具信心,台積公司宣布調升今年資本支出,由原預估90~100億美元,調升至95~105億美元。台積法說會後,外資也多偏樂觀看待,不過,台積電預期,客戶第3季持續積極建置庫存,第4季市場將進行庫存調整,至年底IC設計廠庫存周轉天數可望回復至季節性水準。第4季至第1季是傳統淡季,加上股價漲多,遭獲利回吐賣壓,台積電盤中跌2元至167元。(時報資訊),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高中職招生 苦日子來了 虎年的痛 15年前少生4萬人

     少子化浪潮下,洗飛機省水99% 華夏與法原廠簽總代理,北北基今年少6800人,《商情》美元勁揚,打壓上周五紐約期棉下挫,明年還要再少4800人,8星閃耀 裙襬名人賽登場,2年共減1萬1600名國中畢業生,颱風馬勒卡襲台 影響桃機上萬旅客,這就是15年前「虎」年全國少生了約4萬人的結果。基北區高中職的苦日子才正開始,一例一休衝擊 診所掛號費喊漲,若學校不做轉型調整、地方政府再企圖要採「鎖市經營策略」,往後幾年的招生質量將苦不堪言。
     北市教育局預估,106年基北區的國中畢業生要再降1萬人。屆時,北市國中畢業生2萬3500人,北市公私立高中職卻各開出2.3萬個名額(即開缺4.6萬人),苦的高峰就在此時,在家長「先公(立)後私(立)」的想法下,部分私校招生會受到嚴厲的衝擊。
     鎖市策略攔截學生
     新北市國中畢業生3.7萬人,新北市高中職開出的缺額正是這個數額。而且新北市目前還在增設公立高中,企圖將學生攔截下來,這種類似「鎖市策略」,誰將受災蒙難就得各憑本事了。
     北市官員表示,學生的選擇是活的,北市有明星高中、捷運的便利和特色學校,要攔截學生沒這麼簡單。雙北合作才是上策。
     北市公立高中校長指出,北市各公立高中即使入學人數的衝擊還沒見到,但錄取分數已下降20-30分,看見的將是「公立高中錄取分數一直降低,私立後段的學校入學人數一直減少。」
     106年私校恐等嘸人
     北市華江高中校長陳今珍表示,少子化的衝擊下,目前高中老師變得比較積極,當然校際間的競爭會趨於明顯,並建立自己特色。另外,學生素質會降,留級人數將增多。
     北市教育局估算,若公校不減招、私校沒有退場機制,到了106學年度,私立高中職恐招不到學生,未來將逐步降低公立高中班級人數,從103年度每班38人,調降至105年度每班36人。
     今年私校招生大傷
     北市私立十信高中校長盧瑞財說,今年預計收500人,只招到360人,「學生不足真是講到我們私校的痛處」。他希望3年後全校學生人數不低於1000人,學校才撐得下去,「大家才有飯吃」。
     部分私校表示,除非是頂尖私中,今年私校招生少個數十人至百人是輕傷,很多是掉3、4成。
     北市教育局官員指出,高中職,尤其是私立高中職必須加強競爭力。以開平餐飲學校為例,10年前創辦人夏惠汶就看到問題,歷經去工科、轉型高中,最後定型為單一的餐飲學校,如今年年額滿。,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

香港《文匯報》-中集集團B轉H股恐只是樣板

     中集集團B股轉H股已通過聯交所上市聆訊,另類開學日 彩繪老寶貝樂活課,預計12月19日可正式掛牌,王李丹妮《一路》抖奶百男追,將成為解決B股這一「歷史遺留問題」的樣板,柯擬上任後訪馬 府:歡迎,投資者憧憬「中集模式」成為引領潮流的趨勢。不過,泛科學收錢惹議 味全:味問2直播說分明,對於深滬兩地108隻B股而言,《商情》美元勁揚,打壓上周五紐約期棉下挫,大部分公司要不市值太小,安坑輕軌 拚2021年完工,要不就是業績差勁,僅有小部分能符合港交所上市要求的B股,可採中集模式赴港上市,其他仍有待中證監發落,因此業內預料,中集B轉H難掀B股赴港上市熱潮。
     專責IPO的羅兵咸永道資本市場服務組合夥人陳朝光接受香港文匯報電話採訪時指出,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B股原本的角色已經淡化。在過往的討論中,雖然B轉H股可能不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在現時的回購注銷、B轉A股等方案中最可行,也最方便的一種方式。不僅能夠延續海外投資者投資途徑,擴大企業海外融資的能力,也能令企業股權架構更加國際化。
     羅兵咸:B轉H最方便可行
     隨著H股與A股股價差別收窄,配合企業對外發展的進度,令B轉H得以實現。至於往後會不會真的有其他B股效仿中集模式,陳朝光則認為目前在政策方面還沒有清晰的安排,對於其他企業轉H股與否,一方面要看中集轉H股後的股價表現,另一方面則要看企業過往3年的財務情況能不能達到港交所的標準,一些大規模的B股企業應該難度不高。是此中集以介紹形式赴港上市,陳朝光表示,未來不排除有資金需求的公司以發新股的形式掛牌。
     德勤:市盈率較接近易銜接
     另一位IPO專家德勤中國全國上巿業務組聯席主管合夥人歐振興在香港文匯報電話訪問中表示,之所以B股轉H股的方案從理論付諸實踐到現時成型,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滬深兩市於今年6月28日發布了B股退市制度方案,B股改革從沒有明朗制度到有一個清晰的方向;二是港交所於2011年開始接受內地會計準則,這就為準備B轉H股的企業帶來了很大的便利。
     歐振興稱,B股與H股的平均市盈率逐漸接近,H股為9.9倍,滬B股為11.5倍,深B則為9.2倍。在價格接近的情況下,B股轉H股就成為解決B股逐漸喪失融資能力、價格不能體現其價值,以及成交量過低等問題可行的好辦法。不過,他亦指出,滬深兩地B股市值相對於H股而言太小。截止11月22日,滬B市值為690億人民幣,深B為780億人民幣,合計1,470億人民幣。即使滬深B股全部轉為H股,對H股市值的幫助而言並不是很大。
     目前,在108家B股公司中,有85家為A+B股的公司,1家為A+B+H公司(晨鳴),1家B+H(伊泰),21家為純B股上市公司。上述二人均認為未來會有其他公司追隨中集模式,但這些公司必須要符合港交所的標準和要求。除中集外,張裕B、招商B和粵華包B等均屬於B股中較大規模的公司,而這些公司符合要求的難度應該不算高。B轉H股的形式,也為香港股市帶來好處,上市公司數量增加,為股民帶來更多的選擇,當然也為港交所帶來更多生意。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