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彙整:死者父嘆:挽回不了兒子

10年不修法 金管會行政怠惰挨轟

     金管會成立至今將近10年,審判長吳秋宏: 認定上「很危險」 未採實質影響說,肩負國內金融市場發展、監督、管理及檢查之責。但國民黨立委蔡正元近日檢視金融相關法令卻發現,死者父嘆:挽回不了兒子,竟有多達25項、逾50條現行條文,107歲人瑞投票 心繫兒選情,至今仍遲未完成配套修法,底價1億2千萬 賣牛有望 中職會長今親征,上頭居然還白紙黑字寫著「本法之主管機關為財政部」。他痛批金管會和行政院明顯怠惰、便宜行事,陳菊悼遭槽車輾斃母子 家屬悲憤陳情,令人不敢置信。
     對此,墾丁夏都第一屆龍舟月競賽活動 正式起跑,金管會主秘林棟樑表示,金管會在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時,已經依法用公告的方式進行處理,未來在修改母法時,會再一併修正。
     早期國內金融業的管理、監督、檢查及處分權力,分屬於財政部等機關。考量金融產業合併、異業結盟日增,為避免保險、證券、金融等多元監理制度「疊床架屋」,金管會於民國93年7月正式成立,從此改以垂直整合的「一元化」金融監理制度,盼藉此穩定、促進金融市場發展。
     不過,蔡正元最近清查與金融業相關的法律條文時,卻赫然發現,包括《金融機構合併法》、《票據法》、《管理外匯條例》、《金融資產證券化條例》等現行法令,竟有多達25項、逾50條文,其中竟還寫著主管機關為財政部,迄今均未提出或完成移轉管轄權的配套修法。
     據瞭解,金管會官員私下雖坦承疏失,但也態度強硬地援引《行政程序法》第11條第2項規定,指行政機關組織法規若變更管轄權規定,而相關行政法規尚未一併修正時,原管轄機關可會同組織法規變更後之管轄機關公告,或逕由其共同上級機關公告變更管轄之事項,強調一切合法。
     據查,金管會確實曾在93年成立時,以及101年6月組織法修正後,2度在行政院公報中公告「變更管轄機關法律條文表」及「變更管轄機關法規命令及職權命令表」,洋洋灑灑列出多達上百項相關法律、施行細則或辦法。
     對此,蔡正元昨痛批,金管會已經成立那麼久了,行政部門卻僅以公告方式,變更相關法令的管轄機關,根本是將臨時性的法律授權,當成永久修法方式,點名金管會、研考會和行政院等機關怠惰、便宜行事,不可原諒。
     他強調,行政院不能「半調子」修法,只顧著前半段的組織法修正,卻將後半段相關配套修法置之不理。「簽約的人都換了還不改,這是標準的行政怠惰!」蔡正元說,法律如同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契約,如果規定不清楚、明確,勢必造成誤解;為此他已率先提出12項修法,一天之內就迅速完成連署,盼能儘快通過、補救現行法律漏洞。,

已標籤 , , , , , | 發表迴響

尹啟銘專欄-改革才能有夢 平庸終將沉淪

令人納悶的是:國發會何時變成了經濟預測機關?國家建設目標何時變成了經濟預測值?若要談經濟預測,突兀降價 不利品牌形象,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3.4%,死者父嘆:挽回不了兒子,任何人只要上下各加減3%,甘國開獅口?林永樂:有財政請求,就可以預測明年經濟成長率為3.1~3.7%,看球賽 抽大獎,何需國發會大費周章!事實上主計總處公布的才是預測值,《盤中解析》雙王開飆,台股拚戰高峰,套用國發會主委的說法,該用區間方式呈現的倒是該總處;國發會公布的是國建目標,是應該努力達成的標的,更是各部會施政的依據,因此也應是一明確的數值。如果國際經濟真的惡化,國發會就應邀集政府相關部門,迅速採取因應措施,包括貨幣、財政、開放等政策工具,奮力達成既定目標。10多年來,國際經貿情勢丕變,在缺乏重大改革開放之下,台灣經濟已經淪落到平庸的地步,隨全球景氣起落。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1992~99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平均3.1%,台灣則高達6.1%,是前者的2倍。但到了2000~07年、2008~13年,全球成長率平均分別為4.2%、3.2%,台灣卻降為4.4%和2.9%,與全球平均成長率幾乎一致;即使是今年,IMF預測全球經濟成長率3.3%,亦和主計總處預測臺灣的成長率3.4%相當。而到了明年,IMF的全球經濟成長率預測來到3.8%,台灣的國建目標只有3.1~3.7%,竟比全球還低,這還能作為目標?反觀南韓,朴槿惠接任總統之後,將重心擺在經濟改革,上任滿周年就宣示要在3年內達成「474」經濟發展目標:經濟成長率4%、就業率達7成、國民平均所得達4萬美元,因此渠一手積極對外洽簽FTA,另隻手則對內改革推動自由經濟區。雖然一般學者認為「474」將如前總統李明博所提出的「747」目標,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但是朴槿惠仍以之作為奮鬥的標竿,目的就是要凝聚全民的熱情,以改革替國家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基礎。再看日本,經濟上已經失落了20多年,安倍晉三2012年底就任首相後就提出包括短中長期「三支箭」的一系列刺激經濟政策。由於其在今年4月將消費稅從5%提高至8%,帶來遠大於預期的衝擊,第2、3季經濟連續衰退,「安倍經濟學」飽受質疑,安倍因此在11月21日解散眾議院,希透過提前改選,以新民意重建執政基礎。據日本媒體11月民調顯示,35%受訪者認為選舉中最重要議題為「景氣和就業經濟政策」。在民意走向的基礎上,安倍將選舉聚焦於「安倍經濟學」,讓民眾懷抱希望,其所領導的執政聯盟獲得大勝,將持續推動改革進入深水區,接受更艱困的挑戰。回頭看台灣,帶動經濟成長的3個來源,在民間消費方面,由於所得成長遲滯,民間消費難以對經濟成長有突破性的貢獻;投資方面,投資環境一直難以改善,欠缺投資機會,投資率直往下滑。至於經濟成長仰賴最重的出口,由於外需不振,亦正逐漸失去其動力。2003~08年全球製造業出口成長89%,2008~13年成長只達14%;帶動台灣出口的大陸,其製造業出口成長,2003~08年高達235%,2008~13年亦降至56%。以日本為例,日圓自2013年至今持續貶值,卻未能發揮帶動出口的效果,2013年出口負成長10.5%,今年1~10月仍負成長2.9%,顯示出全球經濟復甦緩慢、外需萎縮,以及日本企業外移嚴重,與台灣極類似。一葉可以知秋,更何況是落葉已滿地。展望未來,台灣經濟已幾乎找不到成長的來源,此時此刻,最需要的是一套能讓人民懷抱憧憬的經濟改革振興方案。這個國家已經無法對三流的立法機關寄予些許希望,如果行政部門也是抱著平庸隨波逐流,全民就只能等著沉淪下去。(作者為前經建會主委),

已標籤 , , , , |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