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愛徒步,
,尤其愛到山裡去走走,
,寫過一些談徒步旅行的文字。當然,
,走得沒南那麼多,
,對行進的律動感體會沒她那麼深,
,但以身心感知外在的情懷類似。相對官感對大自然的直覺,
,思考要拙劣許多。水是白的,清澈到無形。這樣澄淨的水是想像不出來的,必須親眼看見。一旦離開,記憶便無法重現那份明亮,人必須一再回去看才知道。心靈沒法帶走山所能給予的一切,也沒法總是相信它所帶走的竟而可能。這些幾近詩的句子不是我的,而是出自蘇格蘭作家南.薛帕德(Nan Sherpard)的《活生生的山:頌讚肯弓山》(The Living Mountain),寫她一生遊走肯弓山(Cairnegorn)的所見所思。是那種難得一見,讀了一次不夠,需要一讀再讀的雋品。 肯弓山座落蘇格蘭東北,英國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形容它是:「英國的北極,原比阿爾卑斯山還高,經過億億萬萬年風雨侵蝕冰雪雕鑿,磨成了鯨背似的矮丘和斷裂的懸崖。」以第一人稱來寫,但南的「我」不是一般大寫的,將自己強加在外物之上的我,而是小寫的,環繞景物映照,有如一池清水。也就是「我」雖無所不在,用心只在呈現外在,而不是「我」本身。這樣文字不強調自我,強調的是我和山的關係。大多文字,不管是小說非小說,多著重描述人與人間的關係。像《活生生的山》這樣凝神注目一座山,學習怎樣去觀看感知,是少數。不是遊記,不是回憶錄,不是科學式的自然書寫,不是詩也不是哲學,這書難以界定。也許可說是山的冥想,但也不盡然。因為南並不是知性地理解肯弓山,而是通過全身上下裡外去感受──高度、硬度、深度、冷熱、乾溼、明暗、顏色、氣味,種種。她不只是置身山中,而是形神內外整個人浸透在山裡,人化入了山,山化入了人。書分十二章,從標題便可窺知內容:水、霜和雪、空氣和光、生命、睡眠、官感、存在等。第一章〈高原〉這樣開始:「高原上的夏可以是美味如蜂蜜;也可以是激烈的折磨。對愛山人來說兩者都是好的,因為兩樣都是山的本質。我到這裡追求的就是山的本質。去知曉,也就是,帶了那是生命過程的理解。」以此設下全書樸實真摯而又深刻的基調。南的一生(1893~1981)似乎平凡又不尋常,她在大學當講師,住在肯弓山腳,曾遊歷世界各處,但肯弓山才是她經常踩踏的後花園。早年一口氣,六年間出了三本現代派的長篇小說和一冊詩集《在肯弓山中》,然後沉默四十三年。在一封給作家朋友的信裡提到自己「犯了喑啞症」,文字流不出來了。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寫了《活生生的山》,封在抽屜裡四十年,最後才在1977年出版。她本質上是個詩人,在她心目中詩高於一切文類,《在肯弓山中》是她最引以為傲的作品。從《活生生的山》可見她文字嚴謹,絕不廢話。像這樣自我要求嚴苛的作家,我們只願她多寫一點。現代作家流行多產,似乎越多越好。這種盛產作家總給我種恐怖感,像美國當代作家喬哀思.歐慈,著作之豐簡直駭人,有如犯了寫作狂。相對,也是同代美國作家瑪莉蓮.羅賓遜是少數中的少數,惜墨如金,久久才有一本書,長篇從《管家》到《遺愛基列》、《家園》都深刻動人。南熱愛高山,風雨陰晴四季無阻上山,山中澄澈的天光稀薄的空氣讓她精神百倍,下到平地便精神萎靡。此外最重要的是,她愛徒步。對她來講,沒有比在山中健步更愉快的事了。現代人有暇不是坐在電腦就是電視前,不然是逛店購物。而她寧可徜徉山中,走在天地群山之間。山不是征服的對象,而是神交的所在,靈犀相通的友朋。當她在山中持續走了好幾小時以後,身體走出了行進的韻律:「你走到通體透明。」「在山裡有一個小時之久我毫無欲望。不是樂到極點……不是出離自己,而是在自己裡面。我即存在。」麥克法倫在引言裡說,彷彿駁斥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南是「我行走故我在」。我也愛徒步,尤其愛到山裡去走走,寫過一些談徒步旅行的文字。當然,走得沒南那麼多,對行進的律動感體會沒她那麼深,但以身心感知外在的情懷類似。相對官感對大自然的直覺,思考要拙劣許多。從崇拜思考到反省思考到重新界定思考,是一段漫長的路,通過身體機能和官感而來。無論如何,我們能夠知曉的很有限,她寫道:「一個人永遠無法知曉山,以及自己和它的關係。不管我多常走過這些山嶺,它們給我帶來驚奇。熟悉它們是不可能的。」發現這本書完全得歸功麥克法倫。他自己熱愛爬山和野外,文筆又好,寫的書本本清新耐讀。第一本書《心目中的山》(Mountains of the Mind),探討古今熱衷攀登絕頂背後的迷思。後來的《荒野地》、《古道》 和《低窪道》 寫尋訪英國荒野和古道,帶人走入荒野反觀文明,一樣發人深省。一開始讀《活生生的山》立刻覺得親切異常,有種驀然回首的驚喜,彷彿這書是為我而寫的。麥克法倫想必更驚為知音(他和南絕對是流同一血液說同一語言的族類),他認為《活生生的山》是南最好的書,讀了十二次(我從沒一本書讀過那麼多遍的,頂多三五遍)。其實這書早已絕版,因他極力推薦才得以重新出版現世。陰雨寒冬時節閉鎖室內,正好讀《活生生的山》,一邊跟著南滿山遍野奔走,一邊品味她的句子(簡直可以整本書抄下來)。「在我和它間,某種東西動了。地方和心靈可能相互穿透,直到兩者的本質都改變了。」「然而通常是在我漫無目的亂走,出去只是為了親近山……時,山將自己全盤給了我。」「我學到了怎麼看視大地,有如大地看視自己。」這些看似單純的句子裡面,有幾乎完全仰賴科技的現代人所難以了解的東西。怎麼在遊山當中,進入「我即存在」的境地?「走到通體透明」,是什麼樣的感覺?南是怎樣的一個女子?在那多年喑啞當中,她是不是陷入了憂鬱症?也許這些問題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有這樣一本書,可以供人思索把玩。,
台歐盟經貿對話會議日前落幕,
,經濟部今天表示,
,我方會中呼籲歐方支持台歐盟儘速洽簽雙邊投資協議(BIA),
,為台歐企業創造更有利的經貿投資環境,
,歐方則表達「知道了」。經濟部與歐盟執委會貿易總署(DG TRADE)日前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第28屆台歐盟經貿對話會議,
,由經濟部次長王美花、歐盟執委會貿易總署副總署長派崔克歐尼(Mauro Petriccione)共同主持。經濟部指出,
,雙方肯定台歐盟近年來在產業創新、智慧財產權及打擊違規轉運等方面合作成果,
,我方並呼籲歐方支持台歐盟儘速洽簽雙邊投資協議(BIA),為歐企業創造更有利的經貿投資環境。至於歐方的回應,經濟部官員指出,歐方回答「他們知道了」。經濟部表示,雙方在經貿對話會議中檢視「技術性貿易障礙(TBT)」、「食品衛生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SPS)」、「智慧財產權(IPR)」及「藥品」4個工作小組成果報告,並就台歐盟產業對話會議暨歐盟創新週、電信對話、投資、政府採購、海關暨反詐欺合作,以及世界貿易組織(WTO)服務貿易協定(TiSA)及環境商品協定(EGA)合作等議題交換意見。針對歐方關切歐盟會員國水果及肉品輸台申請案進展緩慢,盼我方提出創新方法加速審查,官員表示,歐方認為有提出輸銷申請以及相關資訊,但台灣要求很多且進展緩慢,這次包括奧地利、德國等國皆關切豬肉、蘋果進口的問題。經濟部指出,政府相當重視歐方關切,自王美花今年7月上任後,已多次召開跨部會會議,多項議題已獲相當正面進展,過去3年歐盟會員國的水果及肉品進口金額大幅成長,其中去年歐盟會員國豬肉輸台金額達1億美元,較前1年成長33% ,並占豬肉總進口金額70%。經濟部表示,除了將持續協調農政衛生單位,討論如何妥善處理歐盟關切議題外,我方請歐方儘速處理申請加工肉品、乳、蛋類產品出口歐盟,以及有機農產品出口認證等議題,並獲歐方正面回應。1051128(中央社),
《The Big Issue》《大誌雜誌》的創辦人John Bird(見圖,
,陳志源攝)最近來台灣,
,獲頒周大觀文教基金會今年的「熱愛生命獎章」。Bird表示,
,和窮人、遊民互動讓他體認到,
,只要給這些人一個「出發點」,
,他們就可以自己站起來。
周大觀基金會為今年的廿位獎章得主出書《想飛.飛過世界》,昨天有九位得主一同啟動「希望列車」,今天起四天將走訪台中、台南,再回到台北,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
Bird五歲時,全家人都成了遊民,他坐過牢、吸過毒、幹過很多壞事;他說自己原本是社會問題的一部分,所幸他終於成長,現在反而能協助解決社會問題。
Bird並不喜歡「慈善」,因為這些金錢和資源容易讓遊民們過度依賴、安於現狀;他認為,這些人真正需要的是可以靠自己、養活自己的機會。Bird四十五歲時創辦大誌,名稱來自於他過去熟悉的生活-貧窮、髒亂、寄生在社會中的「大問題(big issue)」。
《大誌》從英國推廣至許多國家,台灣也在三年前加入。周大觀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說,最近各領域感覺都很「悶」,但這些獎章得主以自身的生命力量帶出希望;他希望推廣這些生命故事,讓台灣成為天使之島。,
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27日舉行聯盟會議,
,推舉中華電信總經理石木標擔任第四屆新任會長。石木標表示,
,發展智慧城市不僅可以創造民眾生活更加便利,
,又可帶動產業及技術升級,
,未來努力力向包括促成政府與業界合作推動智慧城市應用,
,更重要的是,
,台灣良好的應用經驗將積極輸出國際市場。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於2014年2月由研華公司倡議成立,
,研華董事長劉克振擔任第一任會長,隨後第二任會長為大同林郭文艷。華碩副董事長曾鏘聲擔任第三任會長。曾鏘聲表示,聯盟所有成員正持續努力,藉由推動智慧城市、帶動物聯網應用興起。剛於上個月結束的2016智慧城市展,讓其它國家城市首長更能進一步了解台灣在ICT的能力及多元化應用,有助於促成國際交流及合作。(工商即時),
案例:兩岸房地產最根本差異,
,在於土地所有權的歸屬,
,相較於台灣土地屬私有制,
,大陸土地均為國有,
,房產的購買者僅擁有土地的使用權,
,而非所有權,
,此外,
,因土地的不同使用特性,也有著不同的使用年限。
上海信義房屋總經理信泓浚指出,民眾購買的物業產權是否可以永久擁有,將取決於房屋所占用的土地使用權年限,是否為永久性,與台灣、日本、加拿大等發達國家的土地私有制不同,大陸的土地使用權並非永久性的,使用權期限屆滿,若不續簽土地出讓合同,法律便賦予政府部門收回的權利。
根據大陸1999年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規定,城市土地屬於國家所有,農村土地除法律規定外,屬於農民集體所有。而土地所有權是不能買賣的,對於不同規畫用途的建設用地,也實行不同的使用權年限。
大陸的土地使用權年限,大致可分為以下3類:第1類的住宅用地,出讓年限為70年,第2類為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用地,出讓年限為50年,第3類則是包括商業、旅遊、娛樂等用途的土地,出讓年限為40年。
對於土地使用權期滿,土地使用者須提前1年申請續期,經政府批准同意後,應當重新簽訂合同、支付土地使用權出讓金,並辦理登記。
對於住宅用地使用權期滿,是否需要補交土地使用權出讓金的問題,根據大陸《物權法》的規定,住宅用地使用權期間屆滿將自動續期,但屆時是否仍要再補交土地出讓金,目前仍是個未知數。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中壢中平商圈推出舊衣回收活動,
,在商圈內擺放40個舊衣回收箱,
,即日起至5月1日,
,歡迎民眾共襄盛舉。(賴佑維攝)
中壢中平商圈推出舊衣回收活動,
,在商圈內擺放40個舊衣回收箱。(賴佑維攝)
中壢中平商圈擺放40個舊衣回收箱,
,即日起至5月1日,
,歡迎民眾共襄盛舉。(賴佑維攝)
中壢中平商圈結合世界地球日,即日起至5月1日,在商圈內放置40個舊衣回收箱。商圈發展協會理事長劉柏成表示,原先預計1周回收1次衣服,沒想到才3天就爆滿,讓他對民眾的熱心相當感動。(中時即時),
吳宗憲透露金鐘51製作單位曾邀他主持。(圖/中時資料照片)
綜藝天王吳宗憲去年與金鐘50槓上,
,他因評審藍祖蔚批評台灣綜藝「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不夠、知識沒有」,
,在典禮上霸氣開砲回應:「評審沒資格讓獎項從缺,
,應是鼓勵我們,
,而不是來打擊我們」,
,今(27日)吳宗憲跟女兒Sandy現身中天錄製《小明星大跟班》,
,透露接獲金鐘51主持邀約,
,但他回絕,手上目前3個節目今年也不打算報獎。據《蘋果日報》網站報導,吳宗憲今爆金鐘51製作單位邀請他與Sandy聯手主持,但憲哥已婉拒對方,並表示去年評審提出的「四大罪狀」仍讓他不滿,感覺被踐踏,他目前手上《小明星大跟班》、《綜藝大熱門》、《綜藝玩很大》三個節目今年也不會報獎,因無奈覺得沒有意義。(中時電子報),
吳德榮撰文指出,
,媒體報導大多以「今年梅雨正常」為標題,
,把氣象局季節展望視為「確定性預報」,
,所傳達的訊息已扭曲了原意,
,給民眾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不利的。(本報系資料照)
中央氣象局上月29日召開梅雨季展望記者會,
,預測今年梅雨季整體雨量以正常為主,
,5月中部以北雨量介於正常至略偏多之間,南部及東部則可能偏少一些,6月則以正常的機率較大。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撰文指出,媒體報導大多以「今年梅雨正常」為標題,把氣象局季節展望視為「確定性預報」,所傳達的訊息已扭曲了原意,給民眾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不利的。對於媒體大多以「今年梅雨正常」為標題,把氣象局發布之訊息視為「確定性預報」,吳德榮認為這樣傳達給民眾的訊息是不利的,他也直言既然如此,氣象局(或先進國家)為何不直接提供「確定性」季節預報?吳德榮表示,由於科學的理由,利用超級電腦模擬大氣的變化,誤差隨時間愈來愈大,確定性預報已不可能正確。因此才退而求其次,採用「不確定性預報」,把各種可能的結果以機率完整呈現。如此,使用者仍可以依據可能發生的不同狀況,去作「風險管理」,不致因為無法準確預報而束手無策,所以媒體報導時,一定「忠於原味」,精減但不完整的訊息是有害無益的。吳德榮說道,以氣象局發布的季節展望為例,5、6月累積雨量「正常」的機率50%,比常態機率40%略高。但也隱含發生雨量「不正常」的機率還有另外50%,所以把「梅雨正常機率較(常態機率)高」省略為「梅雨正常」並不恰當,因為對的機會只有一半。他也提到,氣象局在提供不確定性預報時,也會提供各地區雨量的「正常值」範圍,以5月北部為例:累積雨量的「正常值」範圍是142至296毫米。今年的預報,完整的意義是5月的累積雨量,落於142至296毫米的機率為50%,小於142毫米的機率為20%(略少於常態機率),多於296毫米的機率30%(與常態機率同),與確定性預報「5月正常」,雨量則僅會落於142至296毫米之間,排除其他可能性,意義差別是很大的。(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