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臭豆腐配泡菜、三杯雞、羹類加糖,蔡公投的台獨、主席夢 抱憾終了,就連陸客也覺得怪。(本報系資料照片)
華人小吃臭豆腐炸得酥脆再搭配蒜頭或韭菜,《興櫃股》香港棒辣椒奪「亞丁之戰」台港澳獨家代理權,讓愛好者口水直流,援助熊本災後重建 中市府設捐款專戶,但也有人避之唯恐不及。(本報系資料照/陳志東攝)
台北有文創空間業者將蝦捲、臭豆腐、鹽酥雞搬上西餐擺盤,大明星動動腳 數十萬粉絲瘋狂,打造台灣「炸遍集團」。(本報系資料照/王英豪攝)
提到華人特殊飲食,關懷愛滋病 陳宜民:社會全體受惠,臭豆腐必定榜上有名,那「臭味」各有所好。而美國首位獲得普立茲獎的美食評論家戈爾德(Jonathan Gold)形容,臭豆腐就像「夏天發臭垃圾桶」。被譽為「洛杉磯食神」的美食評論家戈爾德,今年於美上映紀錄片,片中揭開美食評論家工作內幕,其中也提及華人小吃臭豆腐,和他第一次吃到苦瓜時的想法。他表示,曾多次前往當地專賣台灣美食的餐館,第一次吃到苦瓜時,那苦味不像是咖啡或是巧克力,反而像癌症藥,簡直是老天在開著殘酷的玩笑,苦到彷彿會把人撕心裂肺,「而發酵過的臭豆腐,聞起來就像夏天發臭的垃圾桶」,戈爾德如此形容。網路盛行,人人都能當美食部落客,然而,其言論背後也可能因此左右一家店生存與否。戈爾德陸續前往訪了十多次,他發現,儘管自己無法接受臭豆腐,但那家店依然坐滿許多吃得心滿意足的顧客。上餐廳用餐,除透過嗅覺、味覺品嘗食物,也能觀察周圍一同用餐的顧客,「餐盤上有許多能學習的事」。(中時電子報)
文章來源:npr
文章來源:mystatesman,